【问】 请说明英语notional passive的特点。 【答】 意义被动句(the notional passive)又称作形式主动、意义被动的句子(sentences active inform,passive in meaning)。有些语言学家则把它们称作伪不及物动词句(pseudo-intransitivesentences)。意义被动句按动词时态可以分为下列两种情况。 A.一般时 (1) This material washes/doesn't wash/won't wash. 这种材料可以洗/不可以洗/不能洗。 (2)The clock winds up at the back. 这种钟(可以)在后面上弦。 (3) She doesn't frighten easily. 她不是容易恐吓的。 (4) His books don't sell. 他的书卖不出去。 (5)The book sold quickly. 这书销售得很快。 (6) The mercury column measured the height predicted. 测出的水银柱高度与预料的相同。 这类句子具有下列特征: 1.从形式上看,这类句子可以是S+V型,也可以是S+V+A(状语)型,但以后者为多。 2.从语义上看,这类句子的主语大都不是表示有生命体的词语,不会发出动词谓语所表 达的动作或行为,不可能被误解为施事。即使主语是表示“人”的,〔如例(3)〕,由于受到许多因素(如动词frighten为及物动词)的制约,也不可能被误解为施事。 许多语言学家,如Jespersen等都认为His books don't sell.的意思等于His books are notsold.这种说法无法解释这两种结构为什么长期并存,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在具体的语境里不能用一种结构来代替另一种结构。事实上,正象当代的语言学家们所指出的那样,这两类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His books are not sold.是说:他的书没有卖出去,可能是由于推销员的缘故,也可能是由于卖书人的缘故,总之是与施事有关的。而His books don't sell.则是说:他的书卖不出去,是由他的书的内在特性(质量不好,不符合读者口味等)所决定的,而与施事是毫无关系的。这就是说,意义被动句着重于描述主语所表示的事物的性质、特征或倾向。有的语言学家把这种被动句称作是针对过程的(process-oriented),照我们看,还不如说是针对主语的(subject-oriented)。让我们考察以下三个句子: a. The sentences read clearly.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清楚。 b. John reads the sentences clearly.约翰读这些句子读得很清楚。 c. The sentences are read clearly.这些句子被(人)读得很清楚。 a句的意思是:“读起来很清楚”这一事实与任何施动者的行为无关,而是由句子主语所表示的事物(“这些句子”)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汉语里也存在着结构和功能与此相类似的句型: (7)他的论文读起来象小说。(His papers read like novels.) (8)这种桔子好剥皮。(The orange peels easily.) b 句的意思是:“读得清楚”这一事实是与一个确定的施动者John的能力和行为有关的。如果让其他人来读,就不一定读得清楚。 c 句则说明“被读得清楚”这一事实是由一个不确定的施动者造成的,或者说,是和某个人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有的语言学家把这种被动句称作是针对施动者的(agent-oriented)。 4.有些英语动词(如open,shut等)既可理解为不及物动词又可理解为伪不及物动词,因此在某些句子里会产生歧义: (9) The door doesn’t open in winter. a.这门冬天打不开。 b.这门冬天是不开的(指关闭的)。 B.进行时 ① Oranges are selling cheaply today. ② These shirts are washing easily. ③ The house is building. ④ A new type of engine is developing. ⑤ The fish is frying. 与一般的被动句相比,这类意义被动句的特点是: 1.它强调的是动作的进行过程,而与施事无关; 2.简洁明快:试比较is building与is being built,但必须以主语不会被误解为施动者为前提。 汉语里的意义被动句,其使用范围要比英语广泛得多;使用频率也高得多。根据我们的粗略统计,《阿Q正传》用了14句意义被动句,《鲁迅选集》(下)用了30多句意义被动句,《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用了10余句意义被动句。意义被动句约占各种被动句的15~30%。下面是从不同语体里选取的例句。 ⑥……连秦钟的头也打破了。(《红楼梦》) ⑦李逵被那人在水里揪住,浸得眼白。(《水浒传》 ⑧白娘娘压在塔底下。(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汉语意义被动句的一个很重要的功用,如同简化被动句一样,就是能够造出无施事的句子来。在形式上,句子里是不能添加施动者的。但在语义上这个施动者却是常常存在着的。有时候,施事是根据事理或上下文可以意会出来的。例如,例⑦中的“浸得眼白”可以意会为“被水浸得眼白”、“窗户纸打湿了”可以理解为“被(雨水)打湿了”。还有的时候,施事是任指的,例如“这条鱼不能吃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施事是听者或读者所不知道的,例如“碗打破了”。意义被动句的受事主语既可以是表物的[如例⑥],也可以是表人的[如例⑦、⑧]。从理论上说,只要谓语动词所表达的行为不会被误解为是由主语自动发出的,就可以使用意义被动句。所以汉语的意义被动句的数目是无限的。从逻辑上看,意义被动句的谓语动词之前似乎都可以加个“被”字,而句子的深层结构保持不变。但实际上,从语用上看,到底能不能加“被”字,存在着两种情形,一是强制性地不能加“被”字,例如“他的烧鸡好吃”;二是择优性的,即什么时候加“被”字,什么时候不加“被”字,才使句子读起来流畅自然,存在着一个斟酌选择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地方作者或译者能够显示出他们运用汉语的功力。 ⑨…the manuscript was sent to the printer in London a few weeks ago before the FrenchRevolution of February 24th. 手稿……在2月24日的法国革命前几星期寄到伦敦付印。(《共产党宣言》) ⑩All the items that were found were sent to the War Museum. [原译]被发现的全部物件都被送到军事博物馆。 英语的意义被动句用得较少,而汉语的意义被动句则用得非常广泛,这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一个很大的区别。例⑨的译者对这种区别做了恰当的处理。例⑩的译者没有意识到这种区别,因而译文是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例⑩似可译为“捞出的一切东西都送到军事博物馆去了。”(本条内容曾在《北方论丛》1992年增刊上发表过) (参见blow,wash,sell,print,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