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请说明英语的agentive passive和agentless passive的特点。 【答】 英语的有施事被动句(the agentive passive)也叫作完全被动句(the full passive或per-fect passive),是指带有by-phrase的被动句。有些语言学家认为,除by以外的其他介词,如with,at,about,over,to等也能够组成类施事短语(the agent-like phrase),用在所谓的半被动句中(the semi-passive)中: 1. He is known to the police.→The police knows him. 2. She was worried about your health.→Your health worried her. 与英语相比,汉语的有施事被动句是很丰富多采的。带出施动者的介词除“被”以外,还有“给”、“叫”、“让”、“受”、“挨”、“遭”、“经”、“由”、“靠”、“归”、“蒙”、“为……所”、“被……所”等等。这些不同的介词能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时代色彩、语体色彩和风格色彩。 被动句的施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特定的施事(specific agent)和不确定的施事(non-specific agent)。 1. He was killed by John. 2. He was killed by someone. 像例2这种带有不确定施事的被动句在英语里是极其罕见的。与此相反,在汉语里带有不确定施事的被动句却是常见的。 3.阿Q伏下去……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鲁迅《阿Q正传》 4.但这“费厄”却又变成弱点,反而给人利用了。(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一个很大的差别,翻译时必须加以注意。 无施事被动句(the agentless passive)也叫做简化被动句(the truncated passive)。叶斯柏森(O.Jespersen)在《语法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英国各类作家中的被动句,有70%至94%是不提施事的。夸克(R.Quirk)等在《英语语法大会》(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中也指出,英语里在五个被动句之中大约有4个是不提施事的。根据我们对英文原著所作的统计,我们认为这些说法是符合现代英语的实际情况的。例如,《共产党宣言》的英译本一共用了171个被动句,其中无施事被动句为114个,约占全部被动句的70%以上。 现代汉语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指出:“中国正常的被动式是必须把主事说出的。”我国另两位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也指出:“在形式上,被字底下一般要有宾语,表示主动者。”“用到被动式总要带出主动者……”高厚堃教授进一步肯定了这个观点,并用《水浒传》中的被动句的情形作了证明。但是,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赖因斯(J.Lyons)曾指出:“如果说在一切被称做拥有被动语态的语言中,它们的被动句有一个共同的功用的话,那就是被动句能够造出无施事的句子来。例如,‘Bill was killed’。”汉语也是如此,使用被动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造出无施事的句子。根据我们粗略的统计,在《阿Q正传》里的35个被动句之中,有14句是不提施事的。《鲁迅选集》(下)用了182个被动句,其中有83句是无施事被动句。《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有58个被动句,其中26句是无施事被动句。《实践论》共用了5个被动句,其中有3个是无施事被动句。《矛盾论》中的有施事被动句与无施事被动句分别为6和4。这说明无施事被动句约占被动句的40~50%。可以预料,随着语言的发展,无施事被动句的绝对数目和相对数目还会大大增加。下面举几个无施事被动句的例子: 5.阿Q见自己被搀进一所破衙门……(鲁迅《阿Q正传》) 6.它必须被打破,而且果然被打破了。(《共产党宣言》) 7.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思想才被证实。(毛泽东《实践论》) 英语被动句里不指出施事,有时候是因为作者认为施事根据上下文是“不言自明的”。这种不言自明的施事,虽然在形式上没有出现,但在语义上却是确实存在的。 (1) There are some kinds of rays from the sun which would burn us to death if we werenot protected from them. [原译]太阳中有些光线射到我们身上会把我们烧死;如果我们不防备的话。(《英语语法表解》)。 由于英文原文在形式上没有提到施事the atmosphere.译者便误译了原文的本意:如果我们不是受到大气层保护的话,来自太阳的某些射线就会把我们烧死。 下面的译文也是由于译者弄错了英语被动句中形式上没有出现、而语义上确实存在的施事(施动者)而产生了误译: (2) Later in life,when Einstein was asked to explain his law of relativity to a group ofyoung students,he said. . . [原译]若干年后,人们请求爱因斯坦向一群青年学生解释他的相对论原理,他说:……(《科技英语理解与翻译》,P. 83) 从译文看,似乎不是一群青年学生请求爱因斯坦,而是另外的人们请求爱因斯坦去向一群青年学生解释相对论原理。我们认为这是违背原意的。 [试译]……当一群青年学生请求爱因斯坦解释他的相对论时,他说:…… (3) They set him free when his ransom had not yet been paid. [原译]他还没有交赎金,他们就把他释放了。(《英译汉翻译教程》,P. 147) 原文并没有提到交赎金的施动者,而译文却把“他”变为施动者了。但是,他既已被绑架,他本人恐怕是不大有可能亲自去交赎金的。 [试译]他的赎金尚未交付,他们就把他释放了。① (参见拙文《汉语简单句的语序与强调》,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3期)